【官方微信小程序】
洛阳景堂机床维修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洛阳机床维修、洛阳设备搬迁、洛阳设备吊装、洛阳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洛阳工厂搬迁
认证过期

企业资料

普通商铺

洛阳景堂机床维修有限公司

联系人:景经理

   

手 机:15136367175

产品搜索

当前国内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及启示

装备制造业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既与装备制造业自身的成长性有关,也来自于其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全球环境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面临的内部环境则是既有问题,又有优势。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在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出调整,从而走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4606187.htm
  一、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一)装备产业集中分布于三大地区,以发达国家优势最为突出
  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个地区。由于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工业发展中居于核心位置,欧美发达国家始终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都在40%以上。近年来,亚洲逐渐崛起为全球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区,这既有日本、韩国等装备制造大国的影响,更有中国、印度等国家作为新兴力量在装备制造领域的贡献。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其他国家或是技术积淀不足,或是工业基础薄弱,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处于边缘位置。
  在全球机械设备出口中,欧美国家和东亚国家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全球机械设备出口总额达到9308亿欧元,其中,德国占比为16.1%,继续保持世界机械设备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其次为美国,占比为12.1%;中国以11.2%的占比超过日本(11.0%)成为第三大出口国;其余为意大利、韩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从世界机械企业500强来看,美国和日本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分别达到123家和119家,占比达到24.60%和23.80%,德国拥有27家,占比为5.4%。其中的著名企业如美国的卡特彼勒、特雷克斯等,德国的西门子、利勃海尔等,日本的小松、日立、住友等。
  (二)装备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再工业化可能引致回归
  国际经验表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一般经历欧美发展时期、向日韩转移时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时期几个阶段。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已经进入日用消费品和电子消费品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即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阶段。从2002年开始,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资本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投资不断攀高。截止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116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2.05%,在行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向外转移,导致欧美国家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到机械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相继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伴随着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进一步推进装备制造业的高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鼓励包括智能自动化、3D打印机在内的新技术在装备领域应用与推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测控仪表和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如果政策措施得当,这些产业发展的优势非常突出。
  (三)装备产业全球分工趋势明显,高端产品被发达国家掌控
  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环节较多、分工细密的特点,其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呈现出全球分工日益加深的趋势。目前,跨国装备制造企业都把全球化生产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策略,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与之相随,越来越多的跨国装备制造企业将常规业务外包出去,主要是产业链中的中低技术环节。
  虽然全球分工趋势不断蔓延和加深,但是高端装备产品及零部件的生产仍为发达国家所掌控。例如美国装备制造企业在电气设备、工程机械、自动控制系统等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奠定了其在汽车、航空、建筑和医疗设备等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其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发动机、测量、检测和控制设备、材料处理设备、钻井及油田设备等占有很大比重。在有数据统计的32个细分装备领域中,德国生产商在16个领域居于世界第一,在其出口产品结构中,驱动技术机械和设备、传输技术设备、印刷机械及造纸技术设备、机床、民用航空技术设备等占比较高。
  (四)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提高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分工深化,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价值增值发生了转移,附加价值向研究开发、工程成套、维修服务、再制造服务等环节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注意力从实物制造转移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上来,装备制造企业不只考虑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而是整合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的报废、解体和回收的全过程。其中,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这些企业占领着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和关键环节,成为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交钥匙公司,控制着总体设计和关键设备的制造,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
  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产业和服务业日趋融合,围绕有形产品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产品功能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指导用户正确地使用产品,为用户提供全面、稳定的保障和服务,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增值和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另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过程相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向全面信息化的方向迈进,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智能化技术给装备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五)行业上大型企业具有主导作用,地域上集群发展优势明显
  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力较为突出,在行业发展中优势明显。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这些大型跨国企业资产规模庞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强,甚至具有为用户提供产品租赁和销售信贷服务的功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这些企业超强的竞争优势同样体现在其营业收入规模上,日立、鸿海精密、西门子等装备制造企业的收入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家的收入规模。   装备制造产业在地域上往往形成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主要是由于装备制造产业链较长,产品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配套关联企业。因此,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集聚在一起,协作进行生产,可以获得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如英国北部的汽车、金属加工产业集群,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集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产业集群,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产业集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产业集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产业集群等。日本装备制造产业的地域集聚也非常明显。我国国内有很多类似的装备制造集聚地,例如温州柳市镇形成了一个低压电器制造集群,围绕正泰、德力西两个整机厂,有1000多家零部件厂为其提供配套服务。
  二、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一)随着市场扩张和进口替代加深,装备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已经走过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发展阶段,进入重工业化时期,逐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装备制造业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产值为105382.8亿元,2011年达到276598.9亿元,增长1.63倍。年际间来看,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8.25%、23.53%和27.85%。即使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外部形势,机械装备工业2011年的增速仍高于全国工业水平,85%以上的产品实现产量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反映在出口结构上,自2000年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比快速增长,并且大幅超越传统的纺织服装制品,到2011年底,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7%。与此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一些重要装备制造领域,产品产量、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供应商的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如精密、高速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高精度压力/差压变送器、大型土压平衡盾构机、百万吨级乙烯离心压缩机等。
  (二)装备产业发展的行业间差异较大,未来发展升级趋向明显
  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由于产业基础、行业政策和竞争环境存在差异,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进口替代进程各不相同。目前,港口机械、集装箱、船舶、普通机床等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这些行业的技术标准成熟,国产化程度高,占有较高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甚至呈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状态,利润空间较小;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这些产业的市场空间较大,利润水平较高,而且这些产业的进口替代进程已经或即将完成,具备向外拓展的能力;海洋工程、智能装备、中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行业尚处在产业发展的导入期,进入壁垒较高,研发投入强度较大,短时期内难以实现较大的技术突破,未来的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升级的潜力较大,市场增长空间充足,而且固定资产投资、重大工程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是近期内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占领国内市场、扩大国际份额的重要领域。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升技术水平、夯实工业基础的一项重点工作,是长期内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点和方向。一般说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和价值链的高端,能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等。
  (三)高端装备产品进口依赖严重,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高端装备对外依赖严重。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90%的高档数控机床、70%的仪器仪表以及先进集约化的农业装备仍依赖进口。由于我国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外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限制对我国出口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产品。美国参议院通过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法案,把数控机床列为对中国出口的20类敏感物资。日本通产省也采取措施禁止一些高档数控机床向中国出口。
  另外,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薄弱,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近年来,工程机械零部件进口增幅明显大于整机进口。2011年零部件进口额达到38.1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42.15%,增速比整机进口高18个百分点。关键基础件配套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装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空间受到挤压,在自主品牌薄弱的情况下难以形成价格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受制于外部供给,企业在技术研发、扩大生产、产品升级等方面受到诸多制约,发展的自主性丧失。
  (四)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涌现,低端领域过度竞争存在隐忧
  随着行业整合与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我国装备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纷纷崛起。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产品和品牌竞争力较强,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三大发电设备集团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6.6%,五大轿车企业产量占行业的71%,重型机械前6家骨干企业产值占行业的61%,工程机械前10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占行业的57.8%,机床工具前10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占行业的48.6%。就企业来看,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 强。此外还拥有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潍柴集团、上海电气、徐州工程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威尔泰等各具特色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部分装备制造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严重、低端竞争过度的问题,缺乏专、特、精、细的小巨人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不仅在中小型普通机床、船舶、集装箱、普通阀门轴承等传统行业较为突出,在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度竞争加剧的风险。这主要是在国家加紧宏观调控、限制“两高一资”行业投资增长的形势下,装备制造业成为地方投资的重点,在一些新兴装备领域大上项目、快上项目,出现产能过剩隐忧。产能过剩与低端竞争导致企业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进步滞缓,影响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的步伐。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能耗水平相比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每吨铸件平均能耗比日本、德国高出一倍多,每吨锻件平均能耗比日本高出40%以上,每吨工件热处理平均能耗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盟水平。
  (五)装备制造业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以东部地区规模为最大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格局在“一五”计划时期的156个重大项目和“三线”建设中初现端倪。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2011年,东部地区机械工业总产值113194.4亿元,占67.75%,中部地区总产值36817.56亿元,占22.04%,西部地区总产值17055.7亿元,占10.21%。在我国10大机械工业产值大省中,前五位均来自东部地区,分别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中部地区占有三席,分别是河南、湖北和湖南,东北地区占有两席,分别是辽宁和吉林,其次是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一)结构调整:低端提升、中端优化、高端升级
  由于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水平、战略定位、增长效应各不相同,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也有所差别。其中,低端装备制造产业,如船舶、集装箱、通用阀门、普通机床等,这些领域生产规模大、技术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促进要素、市场向规模效应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中,从粗放式的规模增长向集约式的效益提升转变;中端装备制造产业,如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农业机械等,这些领域技术进步空间大、市场规模不断扩张、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等,这些领域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看重的产业增长点,我国企业研发水平较低、技术积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密切跟进国际技术前沿,加快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步伐,力争在一些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二)技术进步:自我为主、积极跟进、有序突破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母机”行业,提供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确立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自主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技术进步上要立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以自我为主的技术进步格局。但是以自我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并不是关闭国门、固步自封,也不是一刀切之、等量齐观。而是要在积极跟进全球技术演进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全球的信息、研发、市场资源,通过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或是实施反向工程,或是进行海外并购,获取国外优质要素资源,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另外,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要有顺序、有层次,尤其是要率先在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领域实现突破,从而加快进口替代进程。其他领域则在保持技术跟进的同时,适时地、有选择地在一些重要或必要领域实施重点攻关,占领技术进步的制高点。这是由我国自身研发实力有限,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在高端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的技术竞争所决定的。
  (三)市场开拓:立足本土、拓展海外、优化结构
  日本、韩国等成功实现追赶的后起国家表明,国内市场是本土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进而走向全球竞争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跨国公司拥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形势下,国内企业只有立足于本土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的产品开发,实现对国内市场的占领,才能顺利地实现从本土企业向跨国公司的蜕变。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之后,对于装备产品的内生需求持续增长,实现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这正是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成长的有利契机。在获得本土竞争优势之后,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可以进一步走向海外市场,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空间。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走向国际竞争的初期,可能会在技术、品牌、服务等环节面临一定的劣势,因此可以将新兴发展中国家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这样,我国产品相比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从边际优势产业跃升为比较优势产业,从而获得有利的市场空间。
内容声明:
1、页面所展示的企业/产品信息均来自网络114企业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企业用户负责。
2、网络114提醒您购买产品/服务前注意谨慎核实,如您对产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任何信息有任何疑问的,请在购买前通过电话/QQ/微信等沟通确认。
3、网络114提醒您所有预付定金或付款至个人账户的行为,均存在诈骗风险,请提高警惕。
4、如您发现页面内有任何违法/侵权信息,请立即向网络114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